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苏州科技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功能配套区为主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提质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223”工作格局,即“用好两项机制、着眼两件大事、抓牢三个关键”。
一、用好两项机制
(一)“一把手抓创新”机制
1.突出“功能配套区”规划引领。以《张家港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功能配套区行动方案》为抓手,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领域新型举国体制的张家港路径,进一步完善横向“1+1+8+N”、纵向“8×10”的网状创新体系,靶向汇聚创新力量,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推动市委科技委走深走实,将功能配套区作为科技委会议常设议题,推动“功能配套区”《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任务落地见效。
(二)“创新格次赋分”机制
2.加强“格次赋分”系统赋能。开拓“县域创新格次赋分系统”应用场景,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逐步将科技业务模块全方位嵌入系统,深化对各类创新主体乃至张家港创新发展的评价,赋能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激发科技金融活力,打造集“服务、交流、分析、共享”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二、着眼两件大事
(一)科技创新央地协同
3.探索科技创新央地协同路径。紧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要求,先行先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张家港路径,聚焦绿色减碳材料和先进金属材料等优势领域,积极对接南工大国重、苏州实验室,做大做强张家港基地,依托本土龙头企业,增补匹配市外高校、企业等优势力量,建立推动卡脖子技术从突破、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实效路径,进一步打通央地协同渠道。
(二)高能级平台建设
4.积极融入全国创新平台体系。锚定“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要求,立足我市区位、产业、政策优势,对照《张家港市“8×10”产业科技创新资源一览表》,靶向加强与国内头部高校院所合作交流,在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领域,探索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同时,推动我市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家港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与苏州实验室开展深入合作,加快沙钢集团省重点实验室重组。
5.全面优化创新平台矩阵。提速建设中科纳米、张家港ICC、氢能中心二期项目;加快推进南工大张家港产业学院搬迁、落地;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加速飞翔医药产业园创新中心建设。
三、抓牢三个关键
(一)科技型企业培育
6.加强科技招商赋能。坚持量质并重,加强从前道科技招商到后道企业培育的全链条赋能,一体统筹驻京招商(前方)、科招中心(后方)、区镇(侧方)三方资源,综合考虑“科技、人才、产业”三大属性,畅通项目流转机制,开展专业研判和靶向推送,着力招引一批质态优、活力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通过“五个一批”推动优质项目加速落地。
7.壮大科创企业梯队。重点做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冲刺收官,动态完善“专利缺失”“研发缺位”“合作缺乏”三大高企培育库,加快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全力壮大“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科技型企业创新矩阵。
8.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将研发机构建设与工研分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科小等工作相结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同时,通过“工科分离”,推动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建立独立法人研发机构。
9.畅通科技金融供给。构建同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高效运作“人才一号母基金”“沙洲科创C计划基金”,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产业引育新路径,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二)核心技术攻关
10.加强产业技术前沿研究。聚焦“4+4”产业,深入开展产业技术研究,牵头启动半导体、生物医药2条产业链发展规划,组建新兴产业青年研习社,成立氢能、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研习小组,并定期汇报研究成果,邀请产业专家指导,形成调研报告,为全市产业提质建言献策。
11.建设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功能配套区”制定的31个攻关方向,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实施“三个一批”工程【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立起来”、一批科技攻关成果“用起来”、一批优势技术产品“强起来”】,解决“卡脖子”技术瓶颈。
12.建立有组织的科研体系。支持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前沿技术研发计划、省科技重大专项、苏州市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等项目。同时,导入头部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持续举办创新品牌活动。
13.优化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加强与境外机构合作,面向美、日、韩等科技水平领先国家,遴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支持引进海外创新成果“带土移植”和二次开发。鼓励支持引导本土企业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三)高端人才引育
14.加强人才招引。聚焦本土企业引才需求,在香港、澳门等合作基础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布局打造海外引才飞地,支持科技人才企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布局海外创新中心,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海外引才模式,构建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联动的立体化海外引才网络,拓宽国际人才引进的渠道和范围。
15.强化人才培育。围绕战略科技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五类高端人才,开启“5个100”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强人才摸排与申报工作,精准把握评审标准细则,深入开展实地调研走访,通过科学决策和创新机制,推动人才工作实现新突破。
16.优化人才生态。通过高质量建设“外专工作室”,进一步发挥海外飞地、引才工作站区位优势,借力企业在海外的研发机构资源,不断提升海外人员来内地/大陆工作便利度,加快招引一批高水平海外人才,加速拓展一批与我市产业实际高度匹配的海外资源,新增一批外国高端人才,全力打造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人才生态。